【特别策划】“酒缸窝”系列故事之一:酒是那个年代奢侈品

2017-11-29
9776

我被公社派到生产队蹲点。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,那时农村的艰苦是现在的年轻人无法理解的。

我们是边远山区,离城有七十多里,又不通车,农民自嘲地说我们这里是穷山恶水。人是每天都处于饥肠辘辘的状态,当然是什么物质都缺乏的年代。

我所在的生产队是公社最边远的地方,名字叫漆树弯,队长是个精明强干、性格活跃的人,因为他的儿子才从部队转业,年龄和我相当,我们自然就说得拢,这样就和队长的关系密切了。



吃饭时他总说:“有好客没有好菜,不能招待贵客。”他儿子接着说:“就是,我在部队时,接待客人都时上菜摆酒。”酒,在这里、在这个年代是奢侈品。一说到酒大家的情绪高涨起来,话匣子也打开了。

队长说:“我们这个地方原来有一个名字叫酒缸窝,无论男女都喜欢整两口,所以这里肯定是产酒的地方。”我问是哪个年代?他说是听爷爷的爷爷说的。

我估计是明朝,因为明朝在永乐大帝时,曾经大力发展经济,民间作坊也搞得热火朝天,而在山区物产丰富,玉米、糯米、大麦、高粱、小麦都产,在当时政府的鼓励下,估计也生产出了好酒,所以那嗜酒的风气也代代相传了下来,那是几百年前的事情了。



我有些泄气,想的是如果是最近几年有人烤酒的话心许还能有点搞头。队长却有些兴奋:既然这里能产酒,证明我们这地方是能烤出酒的。我说:我小时候就在我舅公家看到过烤酒,以后又在严桥看到过怀师烤酒,人家那规模好大,并且人家是用的高粱,你们这里又不产?

再说,凡是能烤出好酒的地方都有一股好水。队长说: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就是读书读成愚夫子了,没有高粱我们就用玉米,我们这里有的是玉米,我们这里的山谷泉水也好哦?

这个生产队我是知道的,粮食主产就是玉米,家家户户都有几千斤玉米,这里的农民每天吃的不是玉米馍就是玉米沙沙饭。用玉米喂猪,一头猪一年要吃一两千斤玉米。



他两爷子跃跃欲试。农民的性格就是说干就干,顾虑少,他又能说会道,生产队的人都叫他铁牙巴。队长说:“我想烤酒也不稀奇,哪个老太婆做不来醪糟酒?酒就是那样做的。洋的我们做不来,我们就做土的,怕什么?”

反正做不好的玉米就喂猪,听说酒糟喂猪还好。说完就叫他儿子去撮二十斤玉米用清水去泡起。给我的任务就是回城去买酒曲。

我到农贸市场去买了五元的酒曲,队长心中大喜,准备了一切家什,用大甑把泡好的玉米上甑,几个小时后,他把蒸好的玉米凉得差不多了,把酒曲和匀,然后用棉被盖牢。

就等酒吃了,完全是农村做醪糟的那套。(未完,待续)